ENGLISH 加入收藏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防治糖尿病 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发布时间:2013-11-14 浏览次数: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根据最新统计,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高达1.14亿,全球3个糖尿病人就有一个来自中国,其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内分泌科唐先格主任称,糖尿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其致贫、致残、致死率很高,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列为21世纪的灾难。虽然糖尿病很可怕,但是患者仍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改正错误观念,正确对待糖尿病。

母亲分娩巨大儿易患糖尿病

唐先格介绍,受个人体质、基因等因素影响,人们患糖尿病的几率并不相同。有糖调节受损史(空腹血糖为6.1-<7 .0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且<11.1mmol/l)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平常人要高。另外,45岁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大,被列入糖尿病高危人群。唐主任建议,超过45岁后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血糖。

另外,肥胖能导致不少疾病,同样加重了患糖尿病的风险。“体重指数超过24kg每平方米的市民应该要减减肥了,因为他们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4倍。”唐先格说。在医学上已经证明糖尿病有遗传性,尤其是2型糖尿病,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有2型糖尿病的人也要引起注意了,因为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亲属患病,自己也容易中招。

“妇女如果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或者妊娠期间曾经有血糖增高史,则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血糖指数。”唐主任说,这些特殊经历增加了他们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除此之外,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久坐生活方式的人应尽早筛查糖尿病,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应重复检查。

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病情骤变或加重的原因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并不只在于它的不可治愈性,更可怕的是它的多种并发症很有可能会危及人的生命。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非常常见,尤其是容易致盲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为常见,有些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就不进行眼部检查,在就诊时视网膜病变已经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为了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建议患者每年至少要做一次眼底检查,一旦进入三期以上就要进行光凝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也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型糖尿病中,其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唐主任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从诊断的当年起,每年至少检测一次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以便于发现糖尿病所导致的早期肾病,以利于早期干预。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17倍。对于糖尿病患者,即使是轻微伤,也可引起感染,发生坏疽甚至截肢。因此一定要注意足部保养,每天要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洗双脚,水温不要过高。保持足部及脚趾间的干燥;足部特别干燥的患者可用护肤品来涂抹脚部;洗脚后要及时修剪过长的趾甲,趾甲前端应剪平磨光,防止向内生长。如果脚上有茧子或鸡眼,千万不能用手抠或用小刀,也不要贴鸡眼膏等刺激性化学药物。

按时吃药也要定期复查

唐先格介绍,因为糖尿病无法根治,因此,治疗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外,还要定期复查,清楚自己的状况后,更好的接受治疗。

“临床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自己也适用。例如,有位患病多年的糖尿病病人,用优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以致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后来他听别人介绍二甲双胍不错,买来服用后不久,就导致肾损害加重。”唐主任说,不少患者得病后,不是去医院而是咨询其他糖尿病患者服用什么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唐先格说,也有些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病情的好坏。病人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给予药物治疗。

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定期化验血糖进行复查。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药物的效果逐渐降低。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经过治疗,血糖正常,自认为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不可盲目多吃豆制品

“不少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后,就什么都不敢吃了。每天只吃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如豆面、杂面、燕麦等充饥,希望以此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的含糖量都在60%-70%左右,只是难以吸收。”唐主任说,长时间进食这些食品,易导致病人的营养障碍,使病人日渐疲乏、消瘦、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由于这样一味追求饮食控制,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营养缺乏症。同时因为营养摄入不足,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有些患者认为得了糖尿病后,不甜的食物可以多吃,唐主任解释道,这种想法是极不科学的。食物的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会引起血糖升高。有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在调节饮食中,不仅要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而且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也要加以限制。“总的原则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主要指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换而言之,只要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水果也可以适量吃一点。”唐主任说。

豆制品因为含糖和热量都不高,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对血糖还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豆制品相对于动物蛋白更适合于糖尿病患者。但对某些糖尿病患者来说,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不能盲目多吃豆制品,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饮食方案。

本期专家:

唐先格,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临床流行病分会委员。

1988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医疗系。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研究所进修学习一年,对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内分泌性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尤其在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坏疽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应用药物及物理方法治疗糖尿病坏疽达国内先进水平。近年参编论著四部,发表文章近10篇。

电话:0538-6237423(病房) 6237422(门诊)

上一条: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下一条:冬季不要让心血管受伤

版权所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医院地址:中国.山东.泰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邮政编码:271000

健康服务电话:(0538)6229999  急救电话:(0538)6237120

投诉电话:(0538)6236450(工作时间)(0538)6236901(午、夜间及节假日时间)

投诉邮箱:tyfytsb@163.com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