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入收藏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携手抗艾 重在预防

发布时间:2016-12-02 浏览次数:

今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意在说明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新的阶段,预防是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携手并肩,群策群力,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实际行动遏制艾滋病流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进一步深入宣传艾滋病知识,提高公众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在此向大家介绍艾滋病防治知识要点,希望市民科学认识艾滋病,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开展防控工作。

山东省自199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省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累计报告10550例,现存活9115例。近年来全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全省17市的所有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现,防控形势严峻。目前我省的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特别是同性传播比例较高。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传播的占91.2%,同性途径传播占66.7%。感染者和病人中青年学生所占比例上升较快,2015年报告的青年学生病例数较2011年增加了295.2%。

艾滋病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主要是一种行为病,即由自身高危行为带来的传染病。控制高危行为能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但当前人们对艾滋病认识仍存在很多误区,有些人对疫情形势认识不足,认为艾滋病离自身遥远,侥幸心理让不负责任的性行为成为当前艾滋病感染的罪魁祸首;有些人谈艾色变,社会的歧视和冷漠让艾滋病患者无法走在阳光下,去接受检测和及时治疗,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艾滋病继续蔓延。多年的防控实践证明,艾滋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打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争,打赢这场战争亟需每个人的参与。

艾滋病防治知识要点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免疫系统会持续地遭受严重破坏,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因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引发肿瘤等严重疾病,病死率很高。

艾滋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不可治愈。

艾滋病病毒会缓慢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发病后的常见症状有:皮肤、黏膜出现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血疱、淤血斑等;持续性发热;肺炎、肺结核、咳嗽、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

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男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目前尚没有能够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掌握预防知识、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一)卖淫、嫖娼、吸毒等活动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

(二)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多性伴且没有保护的性行为可极大地增加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

(三)树立健康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策。

日常接触艾滋病患者不会被感染。

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如共用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等;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性病患者或患有生殖器脓疮、溃疡、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及早发现和规范治疗性病和各种生殖器感染,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怀疑自己患有性病时,要尽早检查、及时治疗,争取治愈,还要动员与自己有性接触的人接受检查和治疗。

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和性病。

目前为止,坚持每次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地使用安全套仍然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最有效方法。高质量的安全套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穿透,但是使用安全套不意味着可以放纵个人的性行为。

不能从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潜伏期较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病前外表与正常人无异,无法从一个人外表是否健康来判断其是否感染艾滋病。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卖血、怀疑接受过不安全输血或注射的人以及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孕产妇,要主动到当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室)进行咨询检测。

如想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欢迎到我院皮肤性病科进一步咨询。

公共卫生科 丁璐
                                                        2016.12.1

上一条:山东进入布鲁氏菌病冬季高发季节,防病要领早知道
下一条:共同关注糖尿病,重视‘一级预防’

版权所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医院地址:中国.山东.泰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邮政编码:271000

健康服务电话:(0538)6229999  急救电话:(0538)6237120

投诉电话:(0538)6236450(工作时间)(0538)6236901(午、夜间及节假日时间)

投诉邮箱:tyfytsb@163.com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