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阑尾炎,成人最大可能描述为肚子疼、恶心、呕吐、发烧,但是对于一个出生四天的新生儿、以新生儿溶血病入院的患儿小雨(化名)来说,她既不会说,也没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新生儿科的医生却循着一点点蛛丝马迹,“找到”了隐匿在宝宝体内正威胁着宝宝生命的“新生儿化脓性阑尾炎”……
新生儿溶血病宝宝患阑尾炎,医生观察细致循着蛛丝马迹发现暗处的险情
3月15日,小雨生后3天,因为皮肤黄染并进行性加重,经皮胆红素浓度达到219μmol/L,由于她的妈妈是O型血,父亲是B型血,行新生儿溶血病筛查,结果为阳性,初步诊断小雨为新生儿ABO溶血病,遂被转至新生儿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新生儿科,小雨睡眠、吃奶情况都还算正常,也无发热及惊厥现象。医护人员给予小雨蓝光退黄、药物等治疗,同时完善了血尿便常规、TORCH、肝功等相关检查。3月16日上午,新生儿科副主任齐骥、主治医师侯晓在查房时发现,小雨的排便中有少量红色粘液,遂为小雨应用药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大便、血的检验和腹部超声、腹部立位片等检查。超声科付遵峰、王晶医师先后为小雨做超声检查,发现阑尾肿大明显,均考虑为"新生儿阑尾炎"。发现这一危急情况,新生儿科立即请小儿外科会诊,田茂良副主任医师、侯龙龙医师仔细查体后认为,患儿触诊腹部有哭闹现象,经过对比可以判断右下腹触痛明显,结合超声检查结果,阑尾炎诊断明确,建议手术治疗。
全力以赴,我院多科协作紧急手术为新生宝宝赢得生命的赛跑
新生儿阑尾炎较为罕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快,病情重,穿孔率高,如果不幸发现穿孔,新生儿死亡率极高;同时新生儿手术麻醉难度系数高,术后对治疗和护理要求高,此时,需要小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共同救治这个体重不足6斤的“小小生命”。医护人员“兵分三路”,新生儿科负责为小雨完善术前检查、密切监护和治疗,麻醉科和手术室负责做好麻醉和手术准备,小儿外科负责和小雨的父母做好术前病情告知及手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日是周六,晚19点,小儿外科田茂良副主任医师、侯龙龙医师在麻醉科赵国光主治医师等人协作配合下,为患儿实施了“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
田茂良副主任医师在手术中发现,小雨原有的4层阑尾组织里面,已有3层已经化脓坏死,仅剩最外面一层,张力高,如果不及时手术,极有可能在1小时后发生阑尾破裂穿孔。“阑尾化脓穿孔后会引起肠腔破裂,肠内容物会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腹腔感染,死亡率可高达80%。”田茂良说,术中小雨被明确诊断为化脓性阑尾炎,医生为其切除了阑尾,并从腹腔里抽出大约10毫升黄色腹水,反复冲洗了腹腔,不到50分钟,手术便顺利完成,而且为了孩子术后安全复苏考虑,麻醉中未使用肌肉松弛类药物,无形中加大了手术及缝合难度。术后小雨返回新生儿科继续观察,凌晨1点,小雨撤下呼吸机,各项生命体征良好。
全方位呵护新生宝宝,不让长长疤痕伴随成长
“一开始我们担心小雨的肚子上会留下长长的疤痕,影响美观,后来我们听说手术疤痕很小,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疤痕会逐渐淡化,我们感到很欣慰”。小雨的父亲说。“一般剖腹探查的手术切口在5厘米,但为了小雨的恢复及疤痕美观考虑我们将切口控制在了3厘米以内,缝合时使用了皮下缝合,这样过几年就看不出刀口了。”田茂良副主任医师介绍说。
由于发现及时,手术顺利,小雨术后3天即开始进食,恢复良好,已于3月26日上午康复出院。
小雨从入院到明确诊断到顺利康复出院,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和严密监护,也离不开多学科的密切协作、有效配合。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正是因为医护人员的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为宝宝的健康铸就了坚实保障。
供稿:宣传科 作者:周苏 摄影:马骁勇 编辑:和树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