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一名极重症黄疸、总胆红素接近430umol/L(高出正常值数倍)的新生儿贝贝(化名)被送到了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经过新生儿科医生的紧急抢救,为患儿实施全身换血治疗、换出550ml血液后,贝贝的总胆红素成功下降60%,现已转危为安。
据新生儿科副主任齐骥介绍,贝贝在新泰出生,母亲为O型血,孩子为A型血,出生不久即发现皮肤黏膜黄染,并进行性加重,生后14小时胆红素已经高达430umol/L,患儿随即被迅速送往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病房,经诊断患儿为新生儿ABO溶血症,且合并贫血及肝脾肿大,黄疸也已经达到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标准,情况十分紧急,如果不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主治医师齐骥副主任立即请示了李静主任,决定立即为患儿实施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迅速忙碌起来,大家分工协作,一边联系血源、合血、备血、准备换血设备,另一边向贝贝的父母交代病情,告知换血的必要性和风险,与家属签署《换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紧急的两小时后,换血顺利结束,共置换出550ml血液(相当于新生儿正常血量的2倍),孩子的总胆红素降至180umol/L,血红蛋白升至148g/L,总算转危为安。现经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贝贝病情平稳,正在后续康复治疗过程中。
新生儿溶血症是危害新生宝宝健康的一大杀手,通常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与胎儿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迅速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导致发生溶血性贫血的一类疾病,故称本病为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性溶血病。其母子血型不合主要指Rh系统和ABO系统。
1.黄疸:黄疸为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症状,是由于红细胞遭破坏、胆红素产生增多所致。由于皮肤发黄明显,因此此症被命名为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是各种因素导致血液内胆红素异常升高所致,往往在出生后2-3天出现,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无需特别治疗,常于7-10天自动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常持续2-3周或黄疸现象退而复发,某些新生儿会出现重症黄疸,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一大因素,需要及时治疗和抢救。
2.肝脾肿大:轻度肝脾肿大为常见症状,后期病情加重后肝脾也不会明显增大。但若出现明显肝脾肿大,要及早治疗。
3.贫血:贫血轻重不等,轻者与正常人无差别,重者面色苍白、手指甲面苍白。
4.发热:为新生儿溶血症的伴发症状,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的情况下出现,如果是后者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5.其他症状:嗜睡、拒奶、四肢松软或四肢发硬、惊厥都是新生儿溶血症的神经症状,由脑细胞受损所致。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严重者出生时已有重度贫血、全身水肿,可发生心力衰竭,有的甚至为死胎。生后如果溶血较重,血中胆红素浓度达到340μmol/l以上,可发生核黄疸,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甚至遗留脑性瘫痪、智力发育障碍等后遗症,一生都受到影响。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提示您,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孕妇应定时到医院检查,尤其是以往发生过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或上一胎有新生儿重症黄疸,或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者,要提前到医院做好产前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
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主要是控制或减缓溶血的过程、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纠正贫血等。具体治疗方法可以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下三种:药物治疗、蓝光治疗、换血治疗。有ABO溶血可能性的准父母,要好好地了解哦。
西药主要有血浆或白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酶诱导剂、葡萄糖和碱性溶液等。中药主要为退黄药,以三黄汤、消黄利胆冲剂以及茵陈篙汤等。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因人而异,需经医生诊疗后遵医嘱使用。
蓝光治疗原理就是通过光照,让体内的胆红素转换成其他物质,使得体内不断堆积的胆红素找到另一个出口,黄疸的症状得以改善,属无创性治疗,但起效相对缓慢,对轻中度黄疸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重症黄疸往往起病急、病情重,光照疗法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疗效,对减轻黄疸症状和迅速控制病情,收不到抢救性治疗的效果。
当所有这些方法都未能奏效,或者说当宝宝血中胆红素水平达到某一个高度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中形成胆红素脑病,也称之为核黄疸。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血,健康人的血有步骤地、反复分次地与小婴儿的血进行置换,使宝宝血中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机会也就随之减少了。一般经一次换血后病情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尽管这个过程也要冒一些风险,但其治疗意义却是十分明显的。
李静,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意大利访问学者。山东省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委员会委员。擅长新生儿疾病及儿科常见病的诊治。
齐骥,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山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擅长危重新生儿抢救、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以及新生儿疾病和儿科常见病的诊治。
供稿:宣传科 作者:胡隽楠 摄影:隋翔 马骁勇 编辑:和树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