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入收藏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2013年冬季重点传染病预防

发布时间:2014-01-04 浏览次数:

随着冬季来临,气温降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为做好冬季传染病防控,故希望公众了解以下自我防护对策。

一、预防冬季传染病的一般原则

预防冬季高发传染病,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会引起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少,造成抵抗力下降,使得病毒容易侵入机体,引起发病。

(二)合理膳食,要注意饮食平衡,营养搭配,保证每日适量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多饮水,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忌烟酒。

(三)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早操、晨跑、散步、太极拳等,平时增加户外活动,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

(四)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五)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消除虫媒孳生地,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

(六)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更不要自己擅自服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七)及时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防治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要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近期需重点关注和防控的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密切接触传播。典型临床症状包括急起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伴轻微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它并发症。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局部暴发或大范围流行。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流感的防控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对流感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流感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集会等集体活动,老人、儿童等要少去公共场所;注意居室通风,加强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可适时接种流感疫苗,形成有效免疫屏障。

(二)麻疹

冬春季节是麻疹的高发季节。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出疹、口腔黏膜斑为主要特征,多数病例伴畏光、流泪等症状,出疹顺序为发际、耳后、四肢、躯干。少数病例可不出疹,但往往预示病情较重。该病传染性极强,在发病前2天和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

麻疹的预防主要以接种疫苗为主,目前山东省麻疹免疫策略为3针次免疫,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程序为: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5~2岁接种麻腮风疫苗、6岁接种麻疹疫苗。足量、全程、及时、规范接种是保护适龄儿童免患麻疹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日常应做好个人卫生,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儿童在麻疹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前往医疗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远离传染源;如周围有人得了麻疹,应做好隔离,避免与其密切接触;若自身麻疹疫苗接种史不详,应及时进行补种,以防被传染。万一感染了麻疹,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隔离治疗,避免外出感染他人。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腮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3岁儿童,主要以暴发形式发生。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腮腺肿大,也可侵犯睾丸、卵巢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

为预防流腮,适龄儿童要及时接种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如麻腮或麻腮风疫苗。平常还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房间或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一旦患流腮,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一般认为应从发病始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被患者污染的饮食用具应煮沸消毒。此外,如发现周围有流腮病人,可进行疫苗应急接种。

(四)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该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居多。有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近年来以秋冬季发病高峰为主。该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典型临床症状为“三红三痛征”:“三红”指颜面、颈部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痛”指头痛、腰痛、眼眶痛或全身疼痛无力。可出现口内软腭、咽部及眼睛球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皮下出血,形如搔抓样。典型的出血热临床表现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采取以科学防鼠灭鼠、预防接种出血热疫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临床治疗强调“三早、一就、三把关”,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处理,把好休克、少尿、出血关。平时要注意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防鼠灭鼠和饮食卫生,高危适龄人群要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及时清理伤口并接种出血热疫苗。

(五)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是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特别是骨关节的损害。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有的还会出现肝脾肿大、睾丸肿大等,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各种病畜 包括羊、牛和猪等 病原菌主要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接触进入人体 如接产羊羔 屠宰病畜 挤奶等;也可经消化道 如进食含布氏杆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感染人体。此外,吸入被布氏杆菌污染的尘埃等气溶胶也可被感染。

布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加强家畜的管理,做好经常性的家畜卫生处理和检疫;病畜应隔离饲养、治疗,病死的牲畜要深埋或烧毁,不可食用;不食生肉和半熟的肉,各种动物奶应煮沸消毒后食用,腌肉应煮熟后食用;在该病流行期或疫区购买的动物皮毛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要搞好个人防护,主动接种疫苗。

公共卫生科 胡冬梅

上一条:乳腺外科专家谈哺乳期女性急性乳腺炎防治
下一条: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版权所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医院地址:中国.山东.泰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邮政编码:271000

健康服务电话:(0538)6229999  急救电话:(0538)6237120

投诉电话:(0538)6236450(工作时间)(0538)6236901(午、夜间及节假日时间)

投诉邮箱:tyfytsb@163.com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