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入收藏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抗击肝炎,预防先行

发布时间:2015-07-31 浏览次数:

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肝炎日”,为了纪念乙肝病毒的发现者、首个乙肝疫苗开发者及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特将他的生日定为“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抗击肝炎、预防先行”。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数据显示,在危害国民健康的5种病毒性肝炎中,乙肝的感染率最高、治疗难度最大。据估算,我国目前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大概有9000万,其中有2800万是慢性乙肝病人;其次,丙肝的感染者也有760万。

★世界:世卫组织每年7月28日举办世界肝炎日活动,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了解,2015年确立主题为“预防肝炎、立刻行动”。原因是,肝炎将超过艾滋病成为人类第六大健康杀手。全球每年因肝炎死亡的人数有140万至150万,占据各类疾病致死排行榜第7位。目前,世卫组织正在以下领域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提高认识,促进建立伙伴关系;制定循证政策和收集数据,以便采取行动;推动通过免疫接种、安全注射和血液安全预防传播;促进更广泛获得乙型肝炎监测和筛查、护理以及治疗服务。

★中国:国家卫计委召开专门新闻通气会,通报有关情况,并宣布我国今年的肝炎日宣传主题为“抗击肝炎,预防先行”,强调肝炎对国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紧迫性。

“五兄弟”

病毒性肝炎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按它们各自的主要传播途径,这 “五兄弟”可以分为两类:

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手、食物和水等传播):甲肝和戊肝;

二、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乙肝、丙肝及丁肝;

下面分别叙述它们的基本情况和预防方法:

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手、食物和水等传播):

甲肝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的常见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甲肝感染不会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会出现使人衰弱的症状,并可引致高死亡率的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

甲肝病毒是一种微小 RNA 病毒,耐寒冷、耐热、耐酸、耐碱。一般情况下,加热 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近年来,甲肝防控成效明显。去年甲肝新发病例数为2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甲肝疫苗的首针接种率达到90%,三针的全程接种率达到95%。中国甲肝儿童感染率逐年显著下降。

传播:

毛蚶:甲肝暴发的罪魁祸首。居住在长江流域旁的吃客们,长久以来一直喜欢毛蚶、醉蟹这些美食。食用半生不熟的毛蚶肉或带着鲜血的毛蚶都不卫生,容易感染甲肝等消化系统传染性疾病。有研究发现,带壳毛蚶就是煮沸 45 分钟,也不能完全杀灭其体内的甲肝病毒。毛蚶腮上所吸附的大量细菌和甲肝病毒,可以通过口腔黏膜感染消化系统,特别是肝脏。所以,为避免感染甲肝,请勿进食未煮熟食物、注意食物料理环境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感染者的粪便污染水源、食物、蔬菜、玩具易于传播给别人。

不必恐慌:

病情治愈,其传染性目前最长观察到的是病后 30 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甲肝治愈后 30 天以上的人,并不会传染其他人。

近年来,因公共卫生的改善、甲肝疫苗的应用、食物卫生处理的重视,我国仅有甲肝的散发或小规模流行而已。

易感人群:甲肝免疫:20-40 岁的人易患甲肝

甲肝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也就是说,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染甲肝。不过,近年来甲肝的高发年龄在20-40 岁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6个月内的婴幼儿体内有由母体带来的免疫蛋白而具备免疫能力;我国建议于 1 岁左右进行甲肝疫苗接种免疫,这种免疫能力,可以持续 20 年;许多老一辈的国人既往有过甲肝的「隐性感染」,也就是病毒侵袭了身体但是没造成明显症状,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而20-40岁的人群,疫苗带来的免疫能力渐趋消散,又没有既往的「隐性感染」,所以就成了易感人群。

只是需注意,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较低,一旦感染,更容易有重症肝炎的可能,甚至可以合并胰腺炎、心肌炎、格林巴利综合症、免疫性贫血等。

当然,甲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感染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病毒可以自行清除,机体痊愈并获得持久性的免疫能力。至今未发现慢性化病例,重症病例少,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如何判断是否得甲肝:

对于甲肝,我们一般筛查甲肝抗体IgM,如果是阳性,有转氨酶升高及不洁食物史,可能会怀疑甲肝。

戊肝

戊肝病毒(HEV)会造成散发或暴发型病毒性肝炎。其中15岁-40岁的成年临床病例最为常见。在罕见情况下,急性戊肝会造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和死亡。暴发性肝炎在怀孕期间的发病率最高。怀孕妇女最易患戊肝导致的产科并发症并死亡,在最后三个月孕晚期,戊肝造成的死亡率可高达20%。戊肝在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的病死率,已超过甲肝、乙肝,位居首位。

如何判断是否得戊肝:

对于戊肝,我们也可以检测戊肝抗体,当然也可以进行核酸(RNA)检测。

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

乙肝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乙肝是感染率最高的、危害最大的病毒性肝炎。每3个人就有1个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全球每年死于乙肝的人数是78万,全球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人数是4亿。

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儿童乙肝感染率下降

据调查,我国1-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比2006年下降超过60%。其中,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的流行率降到0.32%,与2006年相比下降66%,而5-14岁青少年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到0.94%,与2006年相比下降61%,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控制的目标。

如何判断是否得乙肝:

如果是乙肝,一般筛查乙肝五项检测,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话,我们可以再进行病毒载量检测。

注意:伴侣有乙肝,另一方建议补种乙肝疫苗,乙肝女性确认肝功正常才能怀孕。

丙肝

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肝病。从严重程度看,丙肝有可能只出现几周轻微症状,也可能终身患有严重肝病,并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我国有760多万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400多万慢性丙肝的患者,目前丙型肝炎已成为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而且丙肝不但能导致肝炎本身,还有相当比例的病人可以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害非常严重。丙肝防治需要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的同时做好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同时提高临床治疗、服务能力对于防治丙型肝炎也尤为重要

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有待提升。丙肝是个厉害角色,它在肝炎界素有“低调杀手”之称。丙肝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患病后,有50%—85%的几率会演变成慢性疾病,当急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肝炎,意味着今后患肝硬化、肝癌的概率增加。

丙肝特点

1.隐蔽、没有症状:

感染 HCV 后,病人一般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而且慢性化程度非常高,只有不到 20% 的病人可以自发清除病毒。如不治疗,大多数病人体内将终生存在 HCV。

2.悄无声息地进展:

慢性丙型肝炎会悄无声息的缓慢进展,约 10%~20%的病人在 20 年内出现肝硬化。一旦进展为肝硬化,病人的 5 年生存率就会下降为 50%,也就是说,每 5 年就会有一半病人因为丙肝肝硬化死去。而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生率也高达 1%~4%,也就是说每 100 名丙肝肝硬化患者中每年将会有 1~4 人出现肝癌。

3.发现时为时已晚:

丙肝病人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肝癌了。因此,同其他原因的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决不能单靠症状来发现,而是更应强调早期筛查。

4.可以治愈:

现在,欧美国家上市了一类能直接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可直接抑制 HCV 的蛋白酶;药物又同时可抑制病毒的 RNA(病毒的遗传物质)聚合酶。总之,通过不让病毒顺利复制,使治愈率提高到 95% 以上,丙型肝炎亦因此成为一种可以根治的疾病。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案,这类新药副作用较小,也可以用于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值得高兴的是,这类新型抗 HCV 药物已在我国开展 Ⅲ 期临床试验,正式上市也指日可待。

如何判断是否得丙肝:

对于丙肝,我们可以查丙肝抗体检测,如果阳性的话,可以再进一步查病毒载量。丙肝恶化的比例超过50%,而乙肝不到10%。

丁肝

丁肝,是指由丁肝病毒(HDV)与乙肝病毒(HBV)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无法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乙肝病毒才能完成复制。因此,它只能与乙肝病毒同时感染,或者只能感染已感染乙肝病毒的人。

肝炎应该这么预防

造成肝癌的六大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遗传、环境、酒精等。如果有肝炎,肯定是病人的肝功不正常了,发现转氨酶升高了,怀疑是病毒性肝炎,才能进一步去查。如果出现转氨酶升高,肯定是肝脏有炎症了。肝炎的范围很广,包括病毒性肝炎,也包括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或者是自身免疫性的因素,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癌的的发病正在下降,而酒精导致肝癌发病逐年上升。

1.预防首选打疫苗。家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同性恋等高危人群在注射乙肝疫苗后,要定期检查体内是否产生抗体。由于每个人对于乙肝疫苗“敏感度”并不一样,有人“抗体”能持续多年,有的却需要打加强针来“唤醒”抗体。因此注射乙肝疫苗后要定期检测,特别是肥胖、抽烟、喝酒的人,对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差,更需定期观察。

新生儿最好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首先,新生儿这个群体感染的风险比较高,尤其母亲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或者他的周围有乙肝病毒的感染者,这样新生儿这个群体的感染风险比较高。另外,新生儿感染以后的危害也是很严重的,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建立,感染以后容易形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的状态,所以对新生儿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成年人也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或体液传播,对于成年人而言,因为成人本身的社会活动比较多,活跃程度也比较大,很多成年人可以通过使用血液或血液制品,或者有吸毒习惯,或者通过不洁性生活的方式感染乙肝病毒。另外,部分成年人到卫生不合格的美容店纹身、打耳孔,这些都有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所以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预防甲肝可以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2.务必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尽可能少使用注射手段而改用口服药物。不安全血液、不安全注射以及共享药物注射用具都可造成肝炎感染。

3.高风险感染人群应加强检查,及时治疗。

4.预防经消化道传染的甲功和戊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好习惯。保护水源,加强水源管理,避免粪便污染,不饮生水。注意食品卫生,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被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6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低于5%的人转为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20%-30%会发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

注意

孕期妈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妈妈已经怀孕了,应该注意两方面,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将来的母婴阻断。

对于母亲来说,因为她本身是乙肝携带,在妊娠期间也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看病毒复制有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孕妈妈要定期做肝功检查、病毒载量检查,如果有变化及时处理。当然其他妇科常规检查也是一样的,只是要再做一些乙肝方面的检测。

对于孩子,主要关注的是母婴阻断。在婴儿出生以后,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乙肝病毒携带的母亲,看她病毒的载量,如果是高病毒载量的母亲,传给孩子的风险相对于病毒载量低的还是要高一些。

按照目前的阻断办法,普通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新生儿除了要接种乙肝疫苗之外,还要再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是主动免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被动免疫。目前这两个方法联合使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能够达到90%以上,所以大多数妈妈不用太担心,只要在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测,新生儿出生以后采取正常的阻断措施,还是大部分都能阻断成功的。

影响肝功能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哪些?

一个是要戒酒,各种酒我们都不建议,有些人说我喝点啤酒、红酒,其实不管什么酒,都是不建议的。

第二是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精神、心理的放松也很重要,有些人生活压力大,过劳,饮食不规律,熬夜,虽然不是直接损害肝脏的因素,但是对肝功能的恢复是不利的。

三是饮食上,对于慢性肝炎来说,还是要均衡饮食,没有必要刻意地补充什么或者避免什么,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食物、蔬菜等等都是可以的,要保持饮食均衡,不要营养不良,也不要过剩,过剩的话,有些胖人会得脂肪肝,脂肪肝也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再合并乙肝,那么到底是乙肝造成的还是脂肪肝造成的?也会给我们判断病情带来一些干扰,所以还是要避免过度肥胖。

还有是药物,有些病人爱吃很多药,药物性肝损伤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如果用药时拿不准的话,还是要咨询一下肝病科医生,尤其是对一些肝损伤的,吃抗结核药、抗抑郁、治疗骨关节病的一些药,个别的还是会造成肝损伤的,还是要咨询医生。包括一些中药,尤其是治疗骨关节病、治疗皮肤病的口服中药,还是会造成肝损伤,所以用药一定要谨慎,最好咨询一下医生。

以下是人们关于肝炎的误区

误解一:所有肝炎都有传染性

肝炎的常见病因中,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多种非传染性肝炎,比如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

酒精性肝炎: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

单纯性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自身免疫性肝病:同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属于结缔组织病范畴。

以上这些肝病,并没有传染性。

另外,由于各种肝炎常导致肝功异常(以转氨酶和 / 或胆红素的升高最为常见),所以大众常常会觉得「肝功异常」或「黄疸」本身就有传染性。实际上,这些症状只是肝炎的结果,是没有传染性的。

误解二:肝炎病人都需要“隔离”

在常见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需要进行分餐、粪便消毒等隔离手段。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餐具等,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

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是甲型肝炎传播的原因。如三明治、橙汁、沙拉和肉类成品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是发达国家甲肝流行的主要原因。

戊型肝炎也曾出现过水源污染引起的大流行,但目前较为多见的还是食物污染所致的散发病例。

预防这两种消化道传染的肝炎,应注意做到:

勤洗手,幼儿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儿童,是甲肝接触传播的高危人群,更应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注意用餐卫生,对一些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误解三:日常接触会传染乙肝、丙肝

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或丙肝。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或丙肝。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这两种肝炎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

这两种肝炎,均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它们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它如修脚、纹身、扎耳洞、共用剃刀牙刷,以及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等也可传播。

乙肝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感染丙肝的母亲也可以在分娩时传染新生儿,建议患有丙肝的女性应在治愈后生育。

与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能会受到感染。若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被感染的危险性更高。

误解四:得了乙肝一定会发展成慢性

感染乙肝病毒 6 个月后仍未被清除,称为慢性乙肝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风险高达90%,而婴幼儿时期(0~5 岁)的慢性化率则降至50%,而成人感染者中仅仅5%~10% 发展为慢性感染。

因此,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做好针对婴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

误解五:乙肝是母亲遗传给孩子的

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常表现为母亲与孩子或兄弟姐妹间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很多乙肝病人误以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甚至不敢结婚生育。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的疾病。而传染病则是一个本来健康的个体,被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显然,乙肝并不是因为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差错,而是因为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

新生儿在产程中会接触大量母血,这是母婴传播乙肝的原因。另外怀孕时,母亲子宫面的血管有破损,如胎盘剥离等情况,使母血渗漏至胎儿血循环也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由此可见,不论哪种原因的母婴传播实际上是母亲通过体内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了下一代。所以乙肝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是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的。

误解六:乙肝不能治愈就没必要治疗了

目前的技术和药物都没有办法使乙肝真正治愈,但可以将其有效地控制。长期的系统的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稳定,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正如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就会减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的并发症一样,通过治疗把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发生肝硬化、肝癌和各种肝衰竭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误解七:盲目相信祖传偏方和现代高科技包装

这类广告有的号称是祖传偏方,打着传统医学的外衣来进行欺骗。还有的是打着现代高科技的幌子,如激光、纳米、细胞等,这些治疗技术确实是在探索研究当中,但还没有真正达到临床应用水平。

误解八:吃醉虾不会得肝炎

吃多了醉虾,小心甲肝、戊肝找上你。对于病毒性肝炎而言,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类似,都是通过粪口传播。甲肝患者或者病毒携带者的粪便一旦污染水源,就会影响食物的生长环境。这些食物一旦被人吃下,就会造成病毒的感染。很多人以为醉的方式腌制的海鲜贝类,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实不然,这只是起到一个调味的功效而已,里面的寄生虫仍然不会被杀死。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工海鲜的时候,最好用专门的砧板,千万不要用一个砧板既切海鲜又切熟食,以免菜板纹理内隐藏的病菌感染熟食,造成病毒传播。

甲肝可能会大面积的爆发,而戊肝大部分是小范围的流行。一般急性期甲肝患者,有的会出现黄疸、浑身乏力、食欲差等,有的患者虽然没有黄疸,但是会有肝区疼痛伴有发热。

误解九:运动可以预防肝炎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运动非但不能预防肝炎,反而患有肝病的人应该注意休息,不建议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

误解十:吃蒜防肝炎

很多人认为,大蒜能抗菌抗病毒,于是就用吃大蒜来预防肝炎,甚至有人在患肝炎后仍然每天吃大蒜。吃蒜防肝炎是没有循证依据的,常吃大蒜可能对降低血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做法对肝炎病人极为不利,因为大蒜对肝炎病毒没什么作用,相反,大蒜的某些成分对胃、肠还有刺激作用,可抑制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物消化,从而加重肝炎病人的恶心等诸多症状。另外,大蒜的挥发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降低,并有可能引起贫血,不利于肝炎的治疗。

误解十一:肝区不痛就不会患有肝病

许多人觉得患上脂肪肝不痛不痒,而且距离发展成脂肪性肝炎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因此不太重视。其实,脂肪肝一旦确诊,如果经过穿刺等精确检查,就可能会发现肝脏有一定炎症改变或纤维沉着。因此,脂肪肝和脂肪型肝炎之间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所以,专家建议人们一旦患上脂肪肝,需要立即干预治疗,不要拖延。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病毒性肝炎属乙类传染病,临床科室发现并经实验室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时,需在24小时内通过HIS系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公共卫生科报告,注意进行分类,并在备注上填写ALT值。

公众若有有关病毒性肝炎疑问,可到我院肝病门诊(6235862)进行咨询。

公共卫生科

胡冬梅 

2015-7-30

上一条:“母乳喂养好”又添新证据
下一条:夏日炎炎似火烧 急救防暑别中招

版权所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医院地址:中国.山东.泰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邮政编码:271000

健康服务电话:(0538)6229999  急救电话:(0538)6237120

投诉电话:(0538)6236450(工作时间)(0538)6236901(午、夜间及节假日时间)

投诉邮箱:tyfytsb@163.com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